“孔里突然拉不動,回拖壓力爆表,是不是卡鉆了?”——這是非開挖圈子里最怕聽到的驚呼。PE拖拉管在頂管或回拖過程中一旦遭遇卡鉆、埋鉆,處理不及時,整段孔道可能報廢,工期、成本雙雙失控。下面這套“現(xiàn)場百試百靈”的救援方案,不借助品牌神器,也能讓管道“起死回生”。
一、先判“病情”,再動“手術(shù)”
1. 拉力表報警:回拖力瞬間升高20%以上,且持續(xù)不回落,基本可判定卡鉆。
2. 回彈測試:停止回拖,放松拉力,pe管回彈量小于5 cm,說明被“咬死”。
3. 泥漿出口:觀察排漿口流量驟減甚至斷流,可確認孔道局部坍塌或埋鉆。
把這三項數(shù)據(jù)寫在白板,讓全員看得見,后面每一步都圍繞“減壓、護壁、解卡”展開。
二、三步降壓,防止“越卡越死”
1. 停鉆不停泵:保持原漿循環(huán),把含砂量降到3%以下,降低孔內(nèi)“砂鉗”效應。
2. 逐級降粘:在原有泥漿體系里每10 min加入5%清水,把粘度從60 s降到35 s,讓泥皮“滑”起來。
3. 反向輕推:用鉆機低速反轉(zhuǎn),給PE管一個0.5 m的“點頭”行程,破壞初始粘結(jié)點,聽到拉力表突然掉10 kN,就是“松扣”信號。
三、護壁堵漏,給孔道“打石膏”
卡鉆多伴局部塌孔,先護壁再談解卡。
1. 快硬漿配方:1 m3清水+80 kg膨潤土+15 kg水泥+2 kg工業(yè)鹽,10 min初凝,30 min強度達0.3 MPa,用注漿泵沿回擴器中心管注入,壓力0.2 MPa即可。
2. 分段憋漿:塌孔段前后各1 m設“漿袋”——用編織袋裝干膨潤土綁在鉆桿上,隨鉆桿拖到指定位置,遇水膨脹,形成臨時“塞子”,讓快硬漿精準留在病灶。
3. 候凝30 min,再次試拉,拉力下降30%以上,說明孔壁已“長殼”,可以繼續(xù)下一步。
四、回擴器“換刀”,給鉆頭“減腰圍”
卡鉆常因回擴器外徑與塌孔后實際孔徑“零間隙”。
1. 退桿測量:把鉆桿退出后,用卷尺量塌孔段最小孔徑,比回擴器小2 cm以上,必須“瘦身”。
2. 現(xiàn)場車削:用便攜式砂輪機把回擴器外徑統(tǒng)一削掉5 mm,刀口倒鈍,減少“二次切削”阻力。
3. 加導向短節(jié):在回擴器前加0.5 m“橄欖形”導向短節(jié),先擠后擴,像楔子一樣把塌孔段“撐”開,而不是“犁”過去。
五、雙機對拉,給管道“拔火罐”
當單臺鉆機拉力已到極限仍無法解卡,啟用“雙機對拉”。
1. 后機錨固:在入土點再擺一臺鉆機,用2 m×0.5 m鋼板墊板+地錨繩,提供反向15 kN錨固力。
2. 同步指令:兩臺鉆機用對講機統(tǒng)一口令,前機回拖速度0.2 m/min,后機反轉(zhuǎn)送桿,保持拉力差在10 kN以內(nèi),避免“拔河”斷管。
3. 一次成功:實測在Φ315 mm PE管、長度120 m、埋深6 m的工況下,雙機對拉15 min,拉力從峰值260 kN降至90 kN,管道順利解困,無橢圓變形。
六、善后:給孔道“體檢”再回拖
1. 測徑板:用8 mm鋼板做Φ90%孔徑測徑板,全程通過無卡頓,方可重新回拖。
2. 泥漿置換:用新漿把含水泥漿全部頂出,比重降到1.05 g/cm3以下,減少后期沉降。
3. 錄像留檔:把救援全過程拍成3 min短視頻,下次交底直接播放,比任何說教都管用。
七、成本賬:救一條孔,省一條命
按華東市場價,報廢一條120 m×Φ315 mm孔道,重新開孔費用≈4萬元;用上述方案救援,材料+人工≈6千元,節(jié)省85%,工期從7天縮到1天,甲方現(xiàn)場直接鼓掌。
寫在最后
PE拖拉管卡鉆、埋鉆不是“天災”,而是“信號”。把每一次救援記錄當成下一公里的導航,孔內(nèi)事故就會越來越少。記?。合茸o壁、再減壓、后對拉,順序不能反;現(xiàn)場冷靜10 min,勝過盲目蠻干10小時。愿你的下一根管子,一路順滑到底。

